叶企孙:清华百年史上的四大哲人之1
关于字派搜索:将要搜索的字派【不要隔开】在右上角
前的方框内输入后点击
就行!为方便浏览,会将搜索结果的字体加大,变红!
叶企孙(1898.7.16-1977.1.13),英文名为 Chi-Sun Yeh,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and nickel”。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等。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则是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
个人贡献编辑
注:除学术贡献以及抗战贡献外,叶企孙先生对我国人才培养起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至今为人所称赞,他亦被称为“大师的大师”,详见“人才培养”一节。
学术贡献
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h =(6.556±0.009)?10-27 尔格秒,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A.1.ComPton 1935 年在他出版的名著《X-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一书中称其“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的最为可靠的测定”,还有E.R.Cohen的《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of physics》等书中对叶企孙他们的这项工作也有记载。
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工作完成以后, 叶企孙在其导师、后来的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在高压物理领域内的研究知名于国际物理学界的P.W.Bridgman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高压强流体静压对铁镍磁导率的影响的研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这项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ure On The Magneti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 And Nickel”,发表于1925年。
叶企孙先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叶企孙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
抗战贡献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战火,当时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的叶企孙立即放下出国访问的机会,负担起抢运图书、仪器的重任。叶企孙器重的学生熊大缜也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跟老师一起工作,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
叶企孙对抗战的第一个贡献是为八路军冀中军区推荐各种武器研制人才。从他最欣赏的学生熊大缜走上抗日前线开始,叶企孙就千方百计组织优秀的科技人员去冀中抗战。[22] ?1938年5月,熊大缜派人去天津找到叶企孙教授,提出对各种化学、金属以及军需材料的需求。叶企孙先生授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购买了制备雷管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铂丝和控制爆炸用的电动起爆器等各种材料,并冒着极大危险帮忙把这些军需材料运进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还为熊大缜介绍了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技术研究社的主要研制人才。[23] ?为了对付日本人的盘查,叶企孙还教给他一句日语“瓦踏枯希哇克里斯特得斯卡”(我是基督徒),教他留下一些寄给北京的家信,自己按月给汪德熙的双亲寄生活费。得知冀中部队作战缺少子弹,叶企孙又介绍一位制造子弹的人员去冀中工作,并将制造子弹的图纸偷运给八路军。
叶铭汉回忆:“叔父在天津租界从事那些活动所冒的风险,一定程度上说比去冀中的风险还大。他做人一向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但在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祖国需要忠勇之士的时候,他毅然站出来了。”
后世评价
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纪念叶企孙先生》一文中, 这样评价叶企孙的一生:叶企孙先生“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让我们从本文开初的议题说起。
对我国核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回忆:“叶先生1933年给我们班讲热力学,他把概念讲的非常清楚。在那些重要而关键的地方,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他讲课时有参考书,但从不按书上的内容宣读。他在两三年时间给不同的班讲热力学,每年所举例子几乎不重复。叶先生备课非常认真,几乎都是用热力学最新发展方面的例子来作讲课的内容,与国外高水平的教授讲学相类似。他教课的过程就是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发挥他自己见解的过程。至今我们这些老学生谈起来,仍觉得叶先生独创性的教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1949~1952年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的樊恭烋回忆:“叶老是位博学的学者,听说清华物理系的所有课程,差不多他都教过,凡是系里当时排不出教师的课,他就自己教,学生普遍反映‘教得好’,有时课堂上还介绍一些头天夜里他刚看到得杂志上新发表得内容,由此可见他讲课内容丰富,备课认真。”
施士元回忆:“在三年级下学期,有一次我们无意中讲到一位教师教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的情况,说这位教师讲课囫囵吞枣,照本宣读,既不提问,也无作业,教学效果很差。他听了当机立断,对这位先生停聘。”关于聘请教师,叶企孙的原则是宁缺勿滥,学术上不行的或教学不认真的决不聘用。

谢谢您的支持,
所有赞赏将用于建"数字叶氏"
有您的支持“叶氏百科”会越来越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
杭州西湖叶青峰中医诊所负责人,中医内科专业,系叶氏中医世家传人,擅长治疗萎缩性胃炎、肠腺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糜烂性胃炎病等多种胃肠道的疑难杂症。?
详情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详情
来自浙江南部栝州(今浙江丽水)松阳的叶法善(616-720年),不仅在生前获得唐代道士最高世俗爵位——越国公,其去世19年后(739),唐玄宗又亲自撰写了《故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赠越州都督叶尊师碑铭并序》(下称《叶尊师碑》)悼念他。
详情
从2009年1月开始,叶桂昌着手开办新叶古村网,宣传新叶,至今已经7年整。7年来,网站刊载新叶古村宣传文章2900多篇,浏览量39万人次,是外界了解新叶古村的不可多得的窗口。
详情
叶衡(1114—1175),字梦锡,金华城区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时年二十七,调福州宁德簿,摄尉,知于潜县,擢知常州。入为太府少卿,迁户部幸郎。
详情
叶琢堂,(1875—1940年)字瑜,浙江鄞县人。早年在上海为瑞和洋行买办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后与法国人创办万国储蓄会。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时资助过陈其美、蒋介石等,1928年被派为中国银行官股董事,同年11月中央银行成立时,又任董事。
详情
叶世儒是庆历间(1041-1048)明州教谕,卸任后举家卜居石步。繁衍至明代,有分支迁徙余姚叶家湾(旧属慈溪县金川乡),村里有叶家湾庙,供奉的虚空菩萨是石步叶氏始迁祖叶世儒。
详情
叶伟夫,字肖柯,1955年生于沈阳市。著名金石学者、美术考古鉴赏家、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国际知名人士。荣获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国际名人等称号。为《中国印石》学科创始人,心源主义绘画流派首创先驱者。
详情
叶声(1940年前曾用名叶春桥), 汉族, 生于1916年农历2月15日,卒于1988年5月25日, 籍贯:湖北省孝感县小河溪大公会叶家庙楼子冲(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渡假区叶庙村三组)。
详情
叶镛(1899-1928) 四川省乐至县人。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即投考河南洛阳陆军第三师学兵营,学习军事,一九二四年秋冬间,转入川滇黔建国联军在湖南常德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参加国民党。毕业后,任该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区队长,1927年在武汉任中央独立师连长,参加讨伐杨森、夏斗寅叛乱。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国民党党部负责人,同年随军官教导团进驻广州,任第一营营长,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参与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师,任师长。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队伍转移东江,参与领导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928年6月被敌逮捕,后遭杀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