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义问隐居八乐坞
关于字派搜索:将要搜索的字派【不要隔开】在右上角
前的方框内输入后点击
就行!为方便浏览,会将搜索结果的字体加大,变红!
在建德市更楼街道八乐坞村,村中的老一辈对任过南宋绍兴年间枢密院使的先祖叶义问有着深深的崇敬,对他的事迹滚瓜烂熟,耳熟能详,对他的传奇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叶义问曾经在八乐坞隐居多年。
南宋绍兴年间,叶义问任江州(九江)通判时,豫章郡守张宗元因事得罪了当朝宰相秦桧,秦桧授意亲信——江西转运判官张常先,要他设法拘留,押送到朝廷审理。张常先探听到张宗元近期要路过九江,就派了一个手下,带着自己的密函前往江州面见叶义问,命他阻拦住张宗元的船只,抓住张宗元。叶义问对张常先依附于奸相秦桧早有耳闻,对他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对爱国忠臣张宗元十分佩服,于是严正斥责来人,拒绝了张常先的命令,并设法通知张宗元,使秦桧的阴谋无法得逞。
张常先由于没有完成秦桧交给的绝密任务,受到了秦桧的责骂,为了推脱自己,张常先把责任都推向了叶义问,并添油加醋,使秦桧对叶义问起了杀心。过了一段时间,秦桧借了一个由头,借高宗皇帝之口,罢免了叶义问的官。
叶义问在官场已经打拼多年,朝中也有要好的同僚。通过这些同僚的信息,叶义问深知自己已经是秦桧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掉自己秦桧是不甘心的。于是,他趁移交手续时对外扬言,要到京都临安去击鼓鸣冤。而当夜他就乔妆打扮,带了一个随从,从水路进入安徽。几个月来晓宿夜行,避开官道,悄悄由徽州回到了家乡寿昌。为了安全考虑,他没有回到祖居地李家社堪,而是在寿昌城里租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从九江逃回家乡寿昌半年多了,叶义问过得小心翼翼,平时都在家中读书写字,很少与人交往,有杂事都是随从出外办理。
这一年的农历十二月的一天,随从因到远地办事,一时无法赶回为他做饭,叶义问只好自己烧饭,由于不太熟练,不小心将盐罐打破,叶义问只好出外卖盐。来到盐铺附近的街上,叶义问隐约看到之前在江州通判任上时前来投书的张常先幕僚,正带着几个化装成商人的人从盐铺出来,往寿昌县衙方向走去。叶义问待他们走远,来到盐铺购盐,通过与盐铺伙计搭讪,知道刚出去的众人向他打听去李家社堪的路径。叶义问心中有数,急忙回到家中,连饭也没有做,吃了几口剩饭后,收拾好细软,等随从回家后,即刻到山中躲避。
叶义问和随从一起,来到了寿昌东边的一个叫“冯坞”的山中,自己动手,搭起了茅棚,暂时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寒冬腊月,天气十分寒冷,叶义问和随从为了取暖,只好冒着冰雪天气,砍伐树木,用石块堆起火塘,烧火取暖。
到了年边,随从从寿昌和李家社堪打听到,那伙人没有找到叶义问的踪迹,收兵回去了。叶义问和随从又回到了寿昌家中。
过了年,到了元宵,天气十分温暖,叶义问突然想起那些在冯坞躲难的日子,于是从集市上顾了马,带了随从望冯坞而来。
看到茅棚檐头还没有融化的冰凌,想到自己这些年的遭遇和家中的父母兄弟,叶义问不禁在心中感慨起来。
随从看到主人在发呆,想到主人坐了这么久的车,走了这么久的路,身体肯定有些疲劳,口也肯定渴了,就默默地走进这个曾经的家,收拾起来,准备烧水。随从从身边一摸,急忙中没有带火镰,便准备到溪中去找石片打火。随从无意中朝火塘看去,火塘中隐隐有烟冒出,感觉有一些暖气,于是,拾起树枝,朝火塘中划拨。喔,火塘中真的还有火种。
听到还有火种,叶义问急忙走了进来,他对着这半个多月还没有熄灭的火塘呆呆地看着,最后点了点头。
过了几天,叶义问把寿昌的房子退了,收拾了全部的家当,回到了冯坞的茅棚中。
叶义问在这里忘却了自己的遭遇,从容不迫,和随从一起在溪边作埂围田,在山坡清除树木杂草,开垦荒地,并到附近村庄购来粟米、玉米、高粱等种子,准备长作冯坞人。
冯坞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叶义问流连于山水,寄情于诗词,把冯坞取了八景,为他们写了八景诗。在这里,叶义问半耕半读,过上了隐居生活,还把自己号为“乐隐山人”。
路转村西岚影苍,天梯绣颌一条长。
烟藏桐色酿秋雨,风送樵歌入草堂。
满眼白云穿曲径,半肩红叶压斜阳。
隔林月上声初静,无数山花夜更香。
我们从拔贡叶澄写的《梯岭樵歌》可以领略到冯坞优美的景色。
过了几年,秦桧生背痈疼死,朝廷通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叶义问的踪迹。高宗皇帝求贤若渴,下圣旨起用为殿中侍御史,叶义问结束了隐居冯坞的生活,又为社稷苍生去奔波了。
后来,叶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叶义问在这里的隐居生活,以叶义问的冯坞八景,将冯坞更名为八乐坞。

谢谢您的支持,
所有赞赏将用于建"数字叶氏"
有您的支持“叶氏百科”会越来越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详情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为早期叶氏南迁之始祖。
详情
字辈可用于明确辈份,确认同姓分支之间的关系。如果碰到对方使用相同的排行,可增加异地同姓者之间的亲切感。排行形式或取之经书中某句,或现写的对联,或类诗体,可以循环用,但经常是用完之后在续族谱时再写。
详情
孝顺父母人非父母不生亦不长。生而教养成人,劬劳万状,其恩罔极。凡为人子者,常则左右就养,过则从容几谏,病则扶侍汤药,死则经营葬祭。在家则下气怡声,奉命惟谨,出任则移孝作忠,显亲扬名,若违逆执拗,方体辱亲,仇怨父母,斯为不孝。
详情
“据专家考证,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而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谢石华告诉记者。
详情
叶颙(1100—1167),宋代兴化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人,顗弟,字子昂,绍兴二年(1132)进士。为南海主簿,以廉退荐,召见,论国仇未复,中原民企銮舆回,其语剀切,除吏部侍郎,边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首荐汪应辰,王十朋等,高宗嘉纳。
详情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1] ,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据传叶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西元616年),卒于唐明皇开元十年(西元722年),一说尸解于开元八年(720年),地曰景龙观。年一百又七岁。无病而终,羽化成仙,墓址在今丽水市境内。
详情
这一首叶氏族歌(世叶总会广东分会会歌)由世叶总会广东分会筹委会主任叶伟雄与秘书长叶植辉共同发起,旨在加强世界各地叶氏宗亲之间的凝聚力,让宗亲间能更加的团结友爱,互助互赢,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详情
叶顒第六子葵,字元洙,号则所。官至南宋兵部郎中。其子叶开之(叶公59世裔),遵父嘱携家随祖母梁太夫人归闽,后返粤。叶开之以下所传三代因遭元代兵燹火焚谱牒,尽失其名讳。至开之玄孙,称八郎公,由福建仙游县迁至汀州府上杭县,再经8传至文隆。
详情
叶氏的村子,全村900人全部叶姓,80岁以上130人,百岁以上3人,长寿村。好好活着,少吃一点多吃几年!
详情